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老干部工作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上指出,希望廣大老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老有所為、繼續發光發熱,弘揚黨的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講好黨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故事,積極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中華魂》網特開設『老有所為』專欄。
敬請賜稿:(投稿郵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在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雁山校區的文物陳列館,陳列著200余件珍貴的文物。講解員指著一件件文物向師生們講述著中華民族的故事,講述著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述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講述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故事,講述著改革開放的故事……參觀的學生不時報以熱烈掌聲!
文物陳列館的負責人告訴我們:這批珍貴文物是原解放軍報社總編輯楊子才將軍一家無私捐贈的,這是兩代人用心用情助力高校文化建設的生動寫照。
一
廣西師范大學是教育部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共建的一所高校、“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項目”高校、廣西重點支持建設“國內一流大學”的高校。
10月12日,在廣西師范大學90年校慶之際,學校桂學博物館捐贈文物陳列館儀式暨《喬梓詩文集》新書發布會在雁山校區舉行。校長賀祖斌在開館儀式上懷著激動的心情說: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楊子才、周作、楊小漣捐贈文物陳列館今天正式開館。這是學校90年校慶的一件喜事、大事,是國內高校文物收藏的幸事。陳列館的落成,得益于楊子才先生、周作女士、楊小漣先生的無私捐贈,不僅擴大了桂學博物館的規模,同時對廣西師范大學,對廣西高校文博事業和桂林文化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賀校長還強調,楊子才先生一家捐贈的文物、史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不僅豐富了桂學博物館的館藏,還對學校的文化積淀、學科建設、學術研究、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及文藝創作等具有重要意義。他表示,在大學“文人實驗室”的建設理念下,廣西師范大學建立捐贈文物陳列館,將充分發揮其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功能,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二
走進廣西師范大學桂學博物館捐贈文物陳列館,發現這里是楊子才將軍與夫人周作、兒子楊小漣向廣西師范大學捐贈文物、史料的專題展館。陳列館中呈現了楊子才將軍一家捐贈的200余件(套)珍貴文物、史料,包括古代陶器、瓷器、青銅器、玉器,以及化石、書法、繪畫、篆刻、圖書、書信等,其中有清代嘉慶“三元及第”狀元陳繼昌的書法作品,民國時期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的印章、白崇禧的書法對聯等,其價值難以衡量。
今年92歲高齡、我國著名老一代報人楊子才,是中國新聞界、軍隊新聞界同行非常敬仰的一位將軍。我和他相識于上世紀70年代末,后又在他手下當編輯、當記者。他先后擔任解放軍報社總編輯、八屆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楊總一生喜愛讀書,一是攻史,二是攻詩,如癡如迷。由于這兩大愛好,因而在古詩詞研究方面給世人留下了編著書13個種類,讓人驚嘆:中國僅此一人。楊總溫文爾雅,和藹可親,滿腹經綸,記憶超群,古詩詞曲張口就背誦,中國四大名著中有些重點章節都能倒背如流。和他在一起交流頓感自己讀書太少。他的一些新聞作品已成為傳世之作,成為全軍部隊新聞學員培訓班的必讀之物。
我和楊總同住一個大院,對他一家收藏文物也有所了解。為什么把文物捐贈給廣西師范大學?懷著好奇之心,在深秋的一個上午拜訪了楊老將軍。老人精神矍鑠、面色紅潤,見到我進來,坐在輪椅上的他,便示意我落座喝茶、聊天。我們的話題不久就談到捐贈文物的事上。
楊總一家與桂林有著很深的淵源和感情。夫人周作已經去世。她是桂林人,出生于桂林。周作父親民國時期曾經出任過百色縣縣長,周作的外祖父石成峰是清代同治十三年進士,擔任過翰林,出任過桂林桂山書院和宣城書院山長。這次捐贈物品中,有一件當代噴墨版的同治十三年進士題名碑碑拓,周作的外公石成峰名列其中。1949年12月桂林解放,周作年僅16歲,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離開了桂林,對于家鄉的懷念,縈繞了她的一生。她常常感嘆“六十余年走四方,日日夜夜憶漓江”。
楊總是云南人,桂林解放是他所在的部隊某軍解放的,他親歷了桂林解放的全部過程。楊總以前也跟我們這些后輩說過,解放桂林時候的一件事情:他們師路過陽朔時,國民黨軍散兵打冷槍,他的一位戰友、一位營長不幸中彈,犧牲了,倒在了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楊子才在解放戰爭中曾兩次立大功。
楊總還告訴我,他的小兒子楊小漣和桂林也有很深的情誼。小漣曾在桂林陸軍學院讀書,1981年畢業后留校任教,在桂林工作生活了有7年時間,他的青春時光是在桂林度過的,桂林給小漣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轉業回北京在中國旅游報當記者,一直干到主編,也是念念不忘桂林的山山水水。
我們交談的時間過得真快,不知不覺到了楊總該到戶外曬太陽的時候了,我們便把老人家扶上輪椅送他下樓。望著這位當年豪氣、才氣、正氣集于一身,做事又有大膽潑辣之風的老報人、老將軍,如今只能生活在輪椅上,我的心里不禁一陣發酸。
三
圍繞一家人的家國情懷,我和楊小漣開始了交談,聽到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我這才真正感到走進了楊總一家人的精神世界。楊總夫婦那一代人的生活經歷,是后來人難以復制的,他們成長的年代,正是國家處于動蕩的時代,家庭個人也不可避免地遭受磨難。
1946年5月,楊子才參加解放軍,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四縱的一員,參加了遼沈戰役和平津戰役,親歷了塔山阻擊戰,之后用雙腳丈量了中國大地,從北打到南,最后解放了廣東、廣西。解放后楊子才作為解放軍報社記者,采訪報道了1962年邊境自衛反擊戰、“八·六海戰”、西沙之戰,親臨前線,都有他的身影,是名副其實的戰地記者,曾經被解放軍報社評為“標兵記者”?!鞍恕ち稹敝杏楷F出的鋼鐵戰士麥賢得首先出自楊子才的筆下。他采寫的戰地通訊《把紅旗插上邦迪拉主峰》,國內外許多報紙轉載,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大學新聞系的教科書。他采寫的通訊《元帥聽我吹軍號》,發表在《解放軍報》一版頭條。次日,《人民日報》也在一版頭條做了轉載。他在西藏采訪,沒有記筆記,全靠記憶寫出了著名通訊《草原鐵流》。
幾十年來,他從一個普通記者干到解放軍報總編輯(正軍職),實屬不易。楊總在雜文創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多產、高產作家。著作有《螢窗雜文集》《螢窗二集》《螢窗三集》《螢窗四集》《螢窗五集》《螢窗六集》《螢窗七集》《螢窗八集》《螢窗九集》《楊子才雜文選》問世。楊總的雜文,每每被人轉引,不少篇章被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作為精品收錄,有《新華文摘》《北京雜文選集》《上海雜文選集》《朝花作品精粹》等。另外,楊總在古典詩詞編撰整理上,也作出了貢獻,編著有詩詞曲選本13部:《清三百家詞箋釋》《古今五百家詞鈔》《歷代詠史詩鈔》《歷代懷古哀時詞曲鈔》《民國六百家詩鈔》《民國五百家詞鈔》《古今七律觀止》《萬首清人絕句》《歷代哲理詩鈔》《八大家詩醇》《蘇辛暨古今百家詞箋釋》《古今百家散曲鈔》,此外還創作了《散曲學步甲乙丙稿》《螢窗詠史詩》兩部著作。特別是《螢窗詠史詩》,用詩詞評價了700多位歷史人物,是中華民族傳統古典文化中的一筆寶貴的財富。
楊總夫人周作,1949年12月,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軍隨營學校,學習完后分配到該軍某師政治部當文書。他倆相識于革命隊伍中。1953年夏,周作從部隊轉業調干到武漢鋼鐵學院學習,擔任班里的團支部書記。1954年夏,武漢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在抗洪搶險前線,周作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6年夏,畢業后分配到湖南株洲十九冶金建設公司任工長,建設株洲冶金冶煉廠。該廠是當時國家156項重點項目之一。1958年全國大煉鋼鐵期間,周作又去海南島一個鐵礦山擔任工長,這是當時全國最富的礦山,礦石可以直接煉鋼。1959年,周作又被調到廣州市工程安裝公司工作,建設廣州鋼鐵廠。1963年,由廣州市工程安裝公司調到廣東省冶金設計院。周作退休前的工作單位是北京建筑設計院。在北京建筑設計院,她參加了亞運村五洲大酒店設計,負責酒店配電系統工程設計,這是周作最引以為自豪的一項工作,她獲得高級工程師職稱。
楊小漣1977年1月從北京市入伍,當時未滿17歲,來到廣東某軍某師當兵。1979年2月,部隊開赴廣西前線參加邊境自衛反擊戰,許多戰友犧牲在異國的土地上。如今廣西寧明縣的某師烈士陵園,就埋葬了297名犧牲的烈士。1987年底,楊小漣從部隊轉業回到北京,之后去了中國旅游報社,在報社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走遍了全國各個省市,采訪報道旅游景點中的文物古跡,讓參觀者癡迷。在報道旅游業的同時,楊小漣也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收藏研究文物也成為業余生活的一部分。楊小漣采訪過故宮博物院的古陶瓷專家馮先銘、耿寶昌,古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采寫的文章刊登在中國旅游報后,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做了轉載。楊小漣在收藏上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從年輕時二十多歲開始喜歡收藏,一直到六十多歲,興趣一直未減。他收藏的范圍主要是古代陶瓷、青銅雜項、錢幣、明清玉器和近現代名人字畫。最早接觸清代瓷器,從不懂到逐漸入門,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他認為,選好藏友和老師很重要,否則容易走彎路。從看不懂藏品的真假到一眼鑒別。他說,從不懂到懂的學習過程,是最有意思的。楊小漣的收藏事跡,20世紀90年代在中央媒體上廣為報道,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欄目、人民日報海外版等都曾介紹過楊小漣的收藏故事。北京書畫收藏家協會聘請楊小漣擔任瓷器鑒定委員會委員。
多年來,楊小漣還刻意收藏與桂林有關的名人字畫。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歷史上出現了眾多名人才子,他們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他們的墨寶遺留在民間,楊小漣有幸能夠收集到這些寶物,楊小漣深情地說:“如今讓它們回到故鄉,回到王城,這也是我的目的,也是物歸原主,因為,這些文物是屬于故鄉人民的?!?/span>
四
青年強,則國家強。一個有遠見的民族,總是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總是把立德樹人的基礎根植于青年。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睘槁鋵嵾@一重要指示,廣西師范大學決定籌辦桂學博物館文物陳列館,還向社會發出征集文物的信息。學校得知在收藏界名氣較大的楊小漣有捐贈意向時,主動聯系他。子若其父,兩代人都是為黨為國分憂、深明大義的人,當即表示同意捐贈。校長賀祖斌教授多次與楊小漣聯系溝通,希望這些文物能盡快珍藏于學校,讓物、史、文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以物教人、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楊子才老將軍一家為賀祖斌校長的誠意所打動,決定將這批珍貴文物、史料捐贈給廣西師范大學。
2021年10月23日,廣西師范大學在北京舉行“楊子才周作楊小漣捐贈珍貴文物、史料”新聞發布會,捐贈總計數量171件(套)。中新社、中國網、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文物報等新聞媒體,都報道了楊老將軍一家全力支持國家辦教育的事跡。
今年是廣西師范大學成立90周年慶典,為了慶祝這一大喜的日子,楊小漣又向廣西師范大學捐出了珍貴書畫。新捐贈物品包括清同治四年榜眼桂林人于建章書法,廣西灌陽清同治四年進士唐景崧書法對聯,清光緒八年狀元桂林人劉福姚書法對聯,光緒二十一年進士李瑞清書法對聯,清華大學教授桂林畫家汪鸞翔花鳥畫,廣西著名書法家伍純道書法作品及李宗仁印章等數十件文物,兩次捐出的文物書畫等有200多件(套),涵蓋了古代陶瓷、青銅雜項、古代玉器、近現代書畫及手稿書信,以及楊子才在戰爭年代和解放后授予的獎章等。其中,珍貴文物有清代嘉慶狀元、三元及第獲得者桂林人陳繼昌書法、同治四年榜眼桂林人于建章書法、廣西最后一名狀元桂林人劉福姚書法、民國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印章、白崇禧書法對聯及戰國時期青銅劍、南明青花大罐等。
五
楊小漣動情地告訴我們:新中國成立以后,有很多先賢將私藏變為公藏。如給國家捐出“展子虔游春圖”、杜牧《贈張好好詩》卷、宋代范仲淹《道服贊》卷的張伯駒先生,將自己的全部藏品捐給國家的章乃器先生,以及孫瀛洲、楊銓、商承祚、李初梨、陶白等等,他們都是我輩的榜樣。楊小漣說,我沒有先賢的智慧,也愿學習前輩,私藏不如公藏,把古代先人留下的器物讓公眾欣賞,為國家辦教育出把力。楊小漣還告訴我們,他母親周作2020年底去世,父親今年92歲,當決定把家藏文物無償捐贈給廣西師范大學,父親知道后極力贊同。
楊老將軍一家為國育人、為黨育才的家國情懷,感動了北京市西城區第五離職休養所許多老同志,紛紛稱贊這一家人的善舉。我軍著名記者、離休干部、95歲高齡的前驅,感賦七律詩一首:
展館巍巍漓畔矗,
珍奇文物競輝煌。
楊家捐寶何慷慨,
愚信夾呈余愧惶。
附尾隨塵辱飛駿,
伴龍沾水覺榮光。
游騎有日臨瑰桂,
塑像恭瞻酬熱腸。
廣西師范大學授予楊小漣榮譽教授。楊小漣感到這是對他的褒獎,是莫大的榮譽。他非??粗剡@一榮譽,把聘書擺在家中顯著位置。
在10月12日的捐贈儀式上,《喬梓詩文集》一書也成為亮點。他是楊子才和楊小漣父子二人的作品合集,包括作品評介、詩、詞、古風、文章等?!秵惕髟娢募凡粌H是一本詩歌合集,也是一部古籍研究、整理作品。他們父子倆從歷史的角度出發,以詩詠史,評史說詩,耐人尋味,讓我們在品詩的同時,深深感悟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底蘊。
楊子才將軍一家捐贈的文物,數量眾多、種類豐富、價值極高,它們已然成為廣西師范大學桂學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并在八桂大地引起強烈反響。一位叫伍玲玲的律師參觀完這批珍貴文物,感慨萬分寫下詩詞一首:
鐵膽將軍葆赤誠,
家資百萬盡看輕。
弱冠勒石三沙勇,
跆背分金八桂情。
玉琢精神存鶴發,
根留文化照蒼生。
館成今日何相似,
獨秀峰前漓水情。
以表達她對楊老將軍一家捐贈義舉、大愛精神的敬仰之情。
“布衣一介志高遠,私藏歸公長久天”。
告別楊子才將軍和楊小漣,回望漓江水畔矗立的展館,我們深感:楊子才將軍一家的家國情懷、慈善行為和教育境界,斗重山齊,萬流景仰。他們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和心系教育的崇高精神,值得世人敬仰和學習!
作者簡介:
徐生,湖北黃岡人,職業軍人,軍旅作家。先任職于空軍運輸航空兵某團機械師,師政治部宣傳科干事,后在武漢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部、廣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宣傳處、軍委空軍政治部宣傳部任干事、科長、處長等職。20世紀80年代末調入解放軍報社,歷任編輯,組長,政治工作宣傳部副主任、代主任,記者部主任,高級記者,大校軍銜,專業技術4級。長期組織和擔負黨和國家以及軍隊重大政治、軍事活動采訪任務,組織參加一系列全國和軍隊重大典型報道。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0次。著有報告文學作品集《高歌在九天》《獨腿飛天人》《飛之魂》《生命之光》《雪蓮花頌——空軍雷達學院畢業學員戍邊紀實》《甘巴拉凱歌——世界海拔最高人控雷達站》《神仙灣壯歌——世界海拔最高哨所》《中越邊境大掃雷》《松嫩壯歌——’98東北三江抗洪實錄》《驚天動地戰汶川》《三軍揮師玉樹》《中國大閱兵》等多部。新聞作品獲中國新聞獎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今日鐵軍還姓“鐵”》等作品和專欄被中國新聞年鑒收藏。獲中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委授予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