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延安,見證了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共中央在延安13年的崢嶸歲月和建立的千秋偉業。中國共產黨的光輝實踐鑄就了延安精神,現在或曾經戰斗、工作、生活在延安,以及到訪過延安的人們與之結下的深情,就是延安精神的實際傳承。
一次延安行,一生延安情?!吨腥A魂》網開設“我的延安情”專欄,旨在通過您講述親身經歷的故事,讓廣大讀者滋養初心、淬煉靈魂,從中汲取奮進的力量。歡迎來稿!——編者
(投稿郵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
又是一年柳絮飄飛的時節,思緒禁不住穿越時空的隧道,將我帶到那蒼茫渾厚、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耳畔又仿佛響起了那開闊奔放、綿遠悠長的信天游——那段時光,那段情景,那些老師,那些同學,都深深地烙印在腦海,揮之不去,恍如昨天……
吃——久久回味,猶有余香
記得,初入延大,一下子結束了我數年來一邊流浪打工一邊奔波求學的生活,一切都變得規律起來,尤其是吃飯。對于現在的同學們來說,吃飯早已經不是什么值得稀奇回味的事情,但當時,在20世紀80年代末90代初,中國社會剛剛開始生產責任制不久,吃飯仍然是許多農村學生揮之不去的夢魘。
當時,男生一個月40多元菜票,30斤糧票,女生一個月也是40多元菜票,糧票稍微少一點。但對于男生,尤其是如我一樣來自貧困落后的農村學生來說,一下子放開肚皮吃往往是不夠量的。至今,當年的學習委員還時不時地調侃我說,他們看見我一頓飯打一碗米飯一盆菜,上面還加兩個饅頭,甚至私下里擔心我怎么能吃得完呢。好在,那時候的男女同學,感情非常地質樸與單純,女生往往將多余吃不了的飯票接濟給男生。我相信,許多如我一樣的男生,曾經多多少少都沾過女生一些糧票上的小便宜,或許,還產生過一些故事或者佳話吧。
灶上的飯菜,也不時地為學生們變化著花樣。沒過多久,我的體重就增加了六、七斤,人也變得富態圓潤起來。多年之后相聚,有些同學提起三灶上的肉包子,還在嘖嘖不停地流口水。記得,第一學期臨結束時,學生灶上刻意為大家做了一批蛋糕,許多同學都紛紛往家帶。我也為老家的母親和弟弟妹妹們買了一些,沒想到,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長途顛簸和揉搓,回到家時已經變成了一堆蛋糕碎末,但美味尚在,至今,還記得妹妹吃得滿嘴邊全是碎末的貪嘴樣。
住——冬暖夏涼,獨占風光
歷史系,是延安大學成立比較晚的一個系,到我們這一屆才是第四屆。初入學,常常聽到高長天、邵芝蘭、林王榮等老師,講起“莫家灣大學”的創業生活。后來,直到我們上一屆,才搬到延安大學校園本部。也許,正因為如此,歷史系才得到了其他系從沒有過的特殊待遇——住窯洞。延安大學號稱“窯洞大學”,就是因為在校園的操場邊上,有十幾排成規模很有氣勢的窯洞為標志。據說,還是當年建校時留下來的,到現在已經有80多年的歷史。
窯洞前面,是一片很開闊的大操場,每到晚飯前后,讀書的、散步的甚至也有一些談情說愛的,組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我們坐在窯洞的上鋪床上,外面的場景一覽無余。尤其是在冬天,住窯洞就是一種特別的享受。太陽,將煦暖的陽光透過窗欞,慵懶地撒在床上,曬得人昏昏欲睡,實在是愜意不過。尤其是沒有課的早晨,或者是周末節假日,有時候,大雪在門外面封積的幾尺厚,窯內的爐火將里面烘烤得暖烘烘,火爐子上的水壺還不時地發出吱吱的聲音。有的人坐在桌子旁邊看書,有的人斜依在床頭聽英語,有的人在爐子上下一把掛面,隨便加一包榨菜就是美味佳肴。那時光,那情景,使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的詩句。如此充滿情趣的生活,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常常惹得別的系的同學羨慕不已。
記得,有一年的六月時節,從香港來了四、五名大學生,據說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他們來到歷史系的窯洞前,執意要在我們那里住一宿,哪怕出錢也行。我和宿舍的同學們商量,難得人家對革命圣地的誠意,我們就去別的地方湊合一晚上,把窯洞讓給他們。及至半夜上廁所時,他們的窗戶里還依然亮著燈光,湊到窗下一看,有的人俯身貼在窯壁上,有的人光身跪在床板上,有的人雙手合十高高舉過頭頂,不知道是由于好奇還是在頂禮膜拜,其向往之情讓人至今難忘。
文——緬懷大師,不斷“跋涉”
因了革命,延安大學深深地烙刻著紅色的印記。因了路遙,延安大學經常散發著濃濃的文學氣息。
記得,剛剛報到的第二天,在延大的階梯式教室,給新生們播放著14集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當時,這部小說還沒有獲得茅盾文學獎,更沒有如今的家喻戶曉,只知道這是校友路遙寫的一部小說,講的是一對陜北農村兄弟,面對艱難困苦的生活而不懈奮斗的故事。除了個別一些艱苦的場景而外,倒是那首主題歌《就戀這一把把熱土》,以優美的旋律、蒼涼的歌詞,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一眼眼風沙這一聲聲嘶喊,拴著我的心扯著我的肝……”
后來,《平凡的世界》與《白鹿原》《廢都》《最后一個匈奴》等幾部作品,同時獲得了茅盾文學獎?!瓣冘姈|征”一下子點燃了延大的文學熱情,在社會上也掀起了一股小小的文學熱潮。隨后不久,在班里幾位文學愛好者的動議下,與蘇建榮、郝止戈、杜平、薛淑紅、任西平、何九洲等幾位同學,組織了一個“跋涉文學社”,出了發刊詞。何九洲負責美編工作。其實,就是利用學校一塊五、六平米的宣傳板,把我們收集上來的稿件,以散文、詩歌、小說的分類形式,編輯謄抄整齊,配上插圖,貼在看板上,供老師和同學們欣賞閱讀。當時,校園生活相對比較單調,這塊看板倒成了一塊不錯的專欄,吸引了不少的同學和老師。
姚遠與延安大學原黨委書記、校長申沛昌先生
1992年的一個冬日,在飯后的操場邊上,遇到了散步的時任校長沈沛昌先生,他告訴我們說,路遙來延安了,病了。那時,我們并不知道他已經病得很重,只是帶著對文學大師的崇敬與膜拜,一定要去一睹大家的風采,聆聽他關于文學創作的體會與教導。及至我們聯系到布谷詩社一名社長,一起趕到延安人民醫院,只看到病房里正在輸液、頭發凌亂的路遙。守在門外的一位長者悄悄制止了我們。不久,就聽到路遙轉院西安,繼而去世的消息,年僅42歲。
后來,新版電視連續劇《平凡的世界》在全國熱播,我已經調到北京,任一家大型文化期刊《軍工文化》的主編。一天晚上,我給申沛昌校長發了一條短信:“這是對路遙最好的紀念。沒有您也許就沒有這部優秀的作品?!鄙昀蠋熢缫呀浲诵菰诩?,他回短信說:“路遙德藝雙馨,令人遺憾?!?/span>
學——韶華不負,師恩難忘
幾年大學生活,頗令人欣慰的是,閱讀了大量書籍,學到了不少知識,除了二齋教室里的課堂學習而外,窯洞宿舍、延大圖書館、延河邊上、楊家嶺山上……都曾經留下了我們刻苦攻讀的美好記憶。
“鑒史可以使人明智”。雖然生性不敏,但我慶幸當年選擇了歷史系,也感謝當年延大對我的培養,不僅增長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模式。我們思考問題,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角度,借鑒古人的經驗,歷史地辯證地看待許多事情。
除了歷史,也閱讀了不少文學書籍,撰寫了不少文章,當時,就發表了一些散文,包括后來公開出版的小說《明天早晨,太陽又會升騰》,其實就是當時大二時候的作品。及至后來,成為主編,出版了幾部作品,那幾年的刻苦學習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那時候,每逢周末或者節假日,尤其是來了外地的同學,我們便經常去楊家嶺、王家坪、寶塔山等革命紀念地,去參觀去學習,以至于有許多的革命故事,我們都能夠當導游脫口而出,尤其是延安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給我們以很大的教育和熏陶,特別是走上工作崗位以后。在這里,斗膽套用當代偉人的一句話:“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了自信?!睂Υ?,我深有體會。
在學校,給我們代課的老師,大多是從西北大學畢業的。他們不僅學識淵博,而且講課各有特色。直到現在,他們講課的姿態神情還依然歷歷在目。王子耀老師的《易經》課、張小兵老師的《世界近代史》、侯虎虎老師的《中國古代史》等等,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高長天老師,常常拋開課本,結合他豐富的人生閱歷,站在歷史的角度,給我們剖析社會、剖析人生,使我們深受教益。他就像一座人生的燈塔,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記得,臨畢業時,高老師在我的畢業留言簿上寫道:“艱難困苦,玉汝于成。離離寸草,區區生命。青山不老,志靠三春?!币笠蠹蚊?,至今難忘。
情——陳年老酒,歷久彌香
“柳蔭下握別百般愁腸,同窗數載少年情長。望征程千種思緒,愿友情化為奮進的力量?!边@是前不久,延安大學微信公眾號里編輯老師推出的一句話,雖然是獻給即將畢業的青年學子,卻也同樣令我們這些人到中年的學兄感慨不已。
同學情,猶如一壇陳釀的老酒,歷經歲月的滄桑,愈加彌香。
當年,歷史系和管理系一樣,是延安大學成立比較晚的系,也屬于比較弱的一個系,一屆只有一個班,一個班也只有四、五十名同學。而學生大多來自農村,家境普遍一般。也許,正因為如此,才形成了大家艱苦樸素、純真務實的學風與作風。而我,也許是其中較為艱苦的一個,不僅家境貧寒,而且父親去世早,上大學之前已經是亦學亦農,亦工亦商,在社會上流浪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當時,唯一能給我提供一些支持和幫助的,就是剛剛畢業沒幾年的姐姐,而她的工資也非常有限。為此,在學校,除了偶爾出去做點生意而外,在許多好心老師的幫助下,為學校為別的系做一些打掃會議室,甚至是卸沙子卸水泥的活兒,賺些錢以補貼家用和學用。有時候,一個人不行,還偷偷地拽上比較要好的同學或者鄉黨一塊兒去,可每次,報酬他們總是不肯要的。記得,剛開學不久,家里的一些事情使我甚是狼狽,在老家的幾單生意也遲遲要不到錢。待我回到學校時,班主任吳金衛老師和班委會的其他同學,帶著600多元的捐款給我說,這是同學們捐贈的一點心意(這在當時,對于一個班的同學來說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艱難困苦的生活早已經讓我習慣了別人的眉高眼低,面對老師和同學們突如其來的溫暖關懷,讓身為班長的我一下子淚如泉涌,不能自已。
1999年,在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延大回憶錄》里,我曾經撰寫《哦,我的延安》一文,其中寫道:“不能不再次提及和深深地感謝——我那些親愛的老師、同學和學校的領導,是他們,給了我許多的照顧和關懷,每逢什么節假日,總有人把我叫到他們家里去聚餐一次。我病了,他們把飯做好,送到醫院,送到病床前。我有什么困難,他們總是熱情地伸出援助之手。至現在,在我的箱底,還保存著老師和同學們當年給我的捐款名單……坦率地說,沒有他們真誠的支持和幫助,幾年的大學學業,我是很難順利完成的?!?/span>
大學同學的情誼是最難忘的,也是最純真無瑕的,中間沒有摻雜任何的功名競爭和利益沖突,即便是吵過鬧過,如今回想起來,也成為暖暖的回憶,留在歲月的長河。
當年,為了學習,為了理想,我們相聚延安,黃土高坡上留下了我們孜孜不倦的身影。如今,為了追求,為了夢想,我們在各自的崗位上,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默默地奉獻著我們的青春,奉獻著我們的力量,實現著人生的價值,為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
2018年延安大學歷史系30年校慶時回母校
母校,用知識給學生們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們希望,用努力奮斗回饋母校以更多的榮光。
(作者:姚遠,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文化交流協會副秘書長、軍工文化首席專家;中航出版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編輯、《軍工文化》雜志主編;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副編審,在全國多種報刊媒體發表多種體裁文章約220多萬字,出版有散文、小說集《草根流年》,企業專訪、報告文學集《天之舞——中國航空工業高端訪談錄》以及長篇報告文學《生命之光》《逐夢之旅》,個人傳記《關橋傳》《王小謨傳》,電視劇本《遙指蒼穹》(與劉凡君合著)等,其中《遙指蒼穹》榮獲首屆中國工業文學大獎賽劇本類三等獎和網絡人氣獎。)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