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紅色文化資源星羅棋布。開辦“‘行’悟初心”專欄,旨在通過對黨史、國史、軍史遺址的尋訪,感悟歷史、致敬英雄、汲取力量、傳承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而努力奮斗。歡迎賜稿:(投稿郵箱zhonghuahun1921@126.com)
在徽州盆地的中心,坐落著一組清末時期的徽派古民居建筑群。青石板路清幽巷,白墻黛瓦馬頭墻。落日余暉照映出斑駁的樹影。微風拂過,沙沙的樹葉摩擦聲仿佛在講述著當年的故事。這座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院落,是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的金家大屋,也是新四軍軍部的舊址。當年,新四軍就是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巖寺集中”。
1938年初,為了下一步東進抗日作戰,新四軍奉命向巖寺集結。3月,新四軍第一支隊最先到達巖寺周邊地區,駐扎在巖寺附近的潛口。4月5日,新四軍軍部機關、特務營及戰地服務團到達巖寺,將軍部機關設在了巖寺后街的金家大宅。
新四軍戰士在操練
新四軍到達巖寺后,進行了短期的部隊整訓。他們實行群眾性練兵,學習射擊、投彈、刺殺和爆破技術;通過官兵互教互學、連排之間進行競賽的方式,開展轟轟烈烈的軍事訓練。為了克服武器裝備陳舊的困難,新四軍在巖寺上渡橋畔江家祠堂內辦起了兵工廠,稱為“新四軍修械所”。修械所白手起家,就地取材,將被遺棄的彈殼和廢鋼鐵收集起來,進行廢物利用,為新四軍修理槍械、制配刺刀、制造鐵雷和石雷,不斷充實改善著新四軍的武器裝備。
古鎮巖寺因新四軍的到來而沸騰,偏僻的皖南山區也因他們頓時春意盎然,豐樂河畔家家戶戶張燈結彩歡迎新四軍。當時,正值春耕忙碌時節,軍部和支隊的領導帶頭參加勞動。新四軍官兵利用訓練間隙,經常到農戶家中幫助群眾耕田、插秧、提水、打柴。不僅如此,他們還辦起了農民夜校,教老百姓讀書識字,教唱《國際歌》《暴風雨來了》《挖戰壕》《大刀進行曲》等歌曲。他們走街串巷書寫抗日標語,登臺演講,向群眾宣講抗日救國的道理。
1938年4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潛口成立,開始領導皖南的抗日救亡運動。新四軍民運部幫助地方在豐樂河沿岸地區組建了“皖南青年救國會”“歙縣青年工作團”“歙縣婦女抗敵后援會”等抗日團體,增強了巖寺地區的群眾抗日力量。此外,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在巖寺一帶還自編自演了一些文藝節目?!斗畔履愕谋拮印贰痘馃龞|洋鬼》《大戰羅店》等抗日題材劇目深受新四軍官兵和當地百姓的喜愛。一時間,巖寺一帶的戰地服務工作如火如荼,群眾的抗日熱情空前高漲。
新四軍紀念館
漫步蔭山巷,我們來到巖寺新四軍紀念館。里面的幾組雕塑,講述了幾則新四軍與當地群眾軍民魚水情深的故事。其中流傳很廣的一則,便是“汪五婆送菜感謝葉軍長”的故事。
在巖寺當地有位孤寡老人汪五婆,患有嚴重的肺氣腫。在得知汪五婆病重的消息后,葉挺軍長便派軍醫上門替她醫治,將她從“死神”手中救了出來。汪五婆痊愈后,特意提著新鮮青菜到軍部致謝。葉挺將老人請進屋子,和藹地說,我們新四軍是人民的軍隊,有條鐵的紀律,不準隨便拿老百姓的東西,您要幫助我這個軍長帶頭遵守紀律。汪五婆執拗地說,新四軍是我的恩人,如今我送點青菜,你又不收,還要付我錢,算什么軍民一家?葉挺聽了汪五婆的話,緊緊地握住她的手,豪爽地笑了。雕塑便定格了這一動人瞬間。
1938年4月26日,新四軍在巖寺召開抗戰誓師大會,拉開了東進抗日序幕。隨后,駐扎在巖寺周邊的新四軍大部隊陸續開拔,離開巖寺,奔赴江南抗日戰場,抗日號角越發嘹亮。新四軍主力開始前線作戰后,為了方便新四軍與大后方的聯系,巖寺朱坊還設置了新四軍兵站,在后方為新四軍做了大量工作。
遙想當年,那是怎樣讓人熱血沸騰的景象:豐樂河畔,新四軍官兵進行軍事整訓,提高戰斗素養,匯成抗日鐵流;文峰塔前,新四軍將士殺聲震天,苦練戰斗本領,終成鐵軍之騎;點將臺下,英雄兒女高舉抗日大旗,東進抗日前線,直插敵人心臟。
古鎮悠悠,記憶永恒。如今,80多年過去了,這里炮火硝煙散去,一片安寧祥和。但走在這座古鎮里,看著那一磚一瓦,我的眼前仿佛還會依稀浮現出新四軍將士高呼抗戰到底的景象,耳邊仿佛聽到那錚錚的抗日宣言……
(作者:喬有露)
責任編輯:紅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