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朱德爺爺誕辰136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再次捧讀母親撰寫的《我的父親朱德》。它不僅是一本女兒懷念父親的書,更是一位偉人的傳記?!段业母赣H朱德》自出版后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青睞和好評。
我們兄弟五個,是朱德總司令的外孫,照理應該叫他“姥爺”,但老人家覺得這個“姥爺”和剝削階級的“老爺”是諧音,他說:“什么老爺、老爺的,我聽了不習慣,孫子、外孫都一樣,沒有內外之別,以后都叫我爺爺吧!”所以我們這些外孫輩兒都改口叫他老人家“爺爺”。
這本書我時常翻閱,愛不釋手,每到清明時節,或是爺爺、母親的生日、忌日,我都會仔細閱讀書中的精彩片段,腦子里回想起爺爺、母親的音容笑貌,耳邊響起他們的諄諄教導,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我的父親朱德》是母親以女兒的口吻與視角撰寫的傳記?!捌椒矀ゴ蟆彼膫€字確確實實是爺爺最為真實的生活寫照。書中讓我們看到了總司令馳騁疆場、轉戰南北的威武雄姿,而更多的筆墨讓我感受到在我們大家庭中,我的爺爺——朱老總作為一位溫厚的丈夫,嚴厲的父親、同時又是和藹可親爺爺的角色更為鮮明,它讓真正的偉大凸顯在平凡之中。
打開書的扉頁,兩行醒目的大字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深愛爹爹,因為他是親人。我抱怨爹爹,因為他是偉人!——朱敏”這兩句話是母親對于爺爺情感最真切的寫照。書中情真意切地描述了爺爺與母親在殘酷的戰爭年代悲歡離合的艱苦歷程,也忠實地記錄了母親在白俄羅斯納粹集中營飽受折磨的悲慘遭遇。每次閱讀時,我都會被書中的情節感動得熱淚盈眶。我深深地體會到,母親那種又愛又怨的復雜心情。在亂世紛爭的年代,父女親情與家國大事之間,永遠是親情無條件后置,先國家后小家的思想一直根植于我的爺爺——一代開國元勛的心中。正如毛澤東曾經對他的評價:“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7月6日,是爺爺朱德的忌辰。爺爺離開我們整整46年了。每到這個日子,我們都無比懷念他老人家,手捧母親的著述,想起爺爺生前對我們的關心和教育,我思緒萬千。
記得我上小學的時候,一次我和母親朱敏從北師大宿舍去萬壽路看爺爺,爺爺笑著問我:“小武子,你和媽媽是怎么來的?”“當然是坐公共汽車來的啰!”我對爺爺的問話很不理解。爺爺拍著我的頭說:“那你下次能不能步行來看我?從北師大到萬壽路沒有多遠呀!”我在一旁小聲嘟囔著“走著來,那多累呀!”。隨著年齡增長,我才逐漸明白了爺爺讓我步行的良苦用心。他是想讓我們不忘過去,牢記先輩們的光榮傳統,做一個能吃苦耐勞的合格接班人。
爺爺非常喜歡游泳,常跟我們幾個晚輩講他喜歡在大海里沖浪的感覺,聽得我心里癢癢的,總想去試試。那時我還小,母親怕危險,只讓我在游泳池里玩。終于有一次機會,在我10歲的時候,爺爺帶我到北戴河療養,我跟著爺爺來到海邊,接過爺爺扔給我的游泳圈,往身上一套,迫不及待地緊跟著爺爺沖進了向往已久的大海。爺爺知道我從未下過海水,鼓勵我說:“小武子,記住,好男兒就應該敢于在大風大浪里鍛煉自己,成為吃大苦、耐大勞的人?!蔽視r刻牢記爺爺的教誨,從容面對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難。
爺爺非常尊敬身邊的工作人員。爺爺到了晚年,喜歡散步。因為高齡,走路時拄著拐杖。我們每次看望他的時候,都會陪著他一起散步。在散步的過程中,每一名哨兵見到爺爺敬禮時,作為一名老軍人,爺爺總是停下來,把拐杖挽到左手,回敬一個標準的軍禮,表示對戰士的尊敬。
這些事情雖很小,卻讓我從小就懂得了人無尊卑,職務沒有高低,無論你在什么位置上,都要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爺爺用他的一生,踐行了“一個合格的老兵足矣”。他這種“大德不顯、大功不居”的高貴品格,讓我們子孫后代受益終身。
《我的父親朱德》書中提到,爺爺特別愛蘭花,這一點我有親身體會。戰爭年代,爺爺是總司令,身邊帶著軍委二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不能沒有他們啊,他們提供的情報既準確又及時,為爺爺指揮千軍萬馬,所向披靡立下了汗馬功勞。爺爺和軍委二局建立了深厚的戰斗友情,在延安窯洞里,他曾揮毫潑墨,為二局的馬再生、吳世昌等老同志題詞:“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以身作則”以資鼓勵。新中國剛成立,爺爺住在玉泉山,離三部很近,時常閑庭信步來到三部大院,親切看望三部的那些原軍委二局的老領導、老同志,問寒問暖,重敘舊情,還把他親手栽培的蘭花贈送給他們。三部的一位老阿姨,還經常把自己培育的蘭花,送給爺爺,交流園藝。
上世紀60年代,爺爺年事已高,仍然堅持研讀馬列著作。他經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爺爺看書,年老眼花不方便,就經常讓我們給他讀報紙,因為我年紀小,有的字還不認識,爺爺就耐心地教我。有一次,讀完一篇有關農業方面的文章時,爺爺對我說:“你長大了去當農民,好不好?農業重要啊。你看,你兩個哥哥一個當了兵,一個當了工人,你就當農民吧!這樣我們家工農兵都有了?!比缓?,又語重心長地講,將來你們長大了,要“接班”,不要“接官”。那些只想著自己的名譽、地位的人,早晚要被人民打倒。作為爺爺最小的外孫,雖然我沒有按照爺爺的意愿當農民,選擇了參軍。但我從最普通的士兵做起,曾經深入到邊境、海防、深山和哨卡,在各種艱苦的環境中,堅守崗位,艱苦磨煉。我所在的基層部隊被譽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模范集體。2006年11月16日,我被授予“全軍優秀指揮軍官”的光榮稱號。
我沒有辜負爺爺的期望和教誨,我也沒有忘記母親在書中對我們的諄諄教導,我的成長道路與爺爺和母親教育培養息息相關。
讀著這本20多年前母親撰寫的父輩叢書,總是有一種深沉的記憶,總要勾起我無盡的遐想,正如王維的詩中寫的那樣:“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span>
(作者:劉武,單位:海淀區農大路軍休所)
責任編輯: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