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j4xi6"></output>
  • <code id="j4xi6"><ol id="j4xi6"></ol></code>
    1. <samp id="j4xi6"><menu id="j4xi6"></menu></samp>

        所在位置:首頁 > 紅色記憶 > 正文

        老紅軍陸友:延安,永遠的燈塔!

        來源:解放軍報 · 2022-11-26 23:08:36

        圖①:1949年,陸友(前排坐者左一)與戰友合影留念。

        圖②:陸友創演的節目受到群眾歡迎。

        圖③:陸友祭掃恩師盧志英墓。


        “當兵的,就應該死在戰場上,而不是躺在醫院里。我沒什么資格接受采訪,那些犧牲的戰友才有資格,我做的事都是微不足道的?!?/span>


        在空軍特色醫學中心病房里,面對筆者的來訪,年逾百歲的老紅軍陸友的回答令人震撼。


        “不到延安心不死,到了延安不死心!”穿越戰場的彌漫硝煙,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陸友從上海義無反顧奔赴延安,又從延安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在戰火中淬煉,為人民放歌,傾盡一生去奮斗。


        “革命,革命,我要革命”


        “父親去世,母親和我去打工,那時候根本就沒有尊嚴……”陸友的一聲長嘆,打開了一段苦澀的記憶。


        七八歲時,陸友和家人跟隨做海員的父親從江蘇南京來到上海。1932年,父親因病去世,家里的支柱轟然倒塌。無奈之下,母親每天為十幾戶人家洗刷馬桶,仍無法讓家中3個孩子填飽肚子。1933年,15歲的陸友不得不去一家公司當童工貼補家用,一個月的工資僅一塊錢。


        彼時的上海灘,華麗的外表下是底層生活的苦難。陸友每天穿梭于車水馬龍的街頭,發現自己連店鋪招牌上的字都認不全?!皼]有知識怎么行?”1935年,陸友在好友家中參加一個讀書小組,好友請來一位30多歲的舒先生為他們輔導功課。當時,年僅17歲的陸友并沒有意識到,這位舒先生會影響他的一生。


        在舒先生指導下,陸友和同學們通過閱讀進步書籍和討論時政問題,開闊了視野,開始了覺醒?!笆嫦壬嬖V我們,在延安有共產黨有紅軍,是窮人的天下?!鄙钤谏虾W畹讓拥年懹颜J識到,僅憑讀書自強是不夠的?!案锩?,革命,我要革命!”來自心底的吶喊,讓陸友熱血沸騰。


        “我親眼看到家門口掛了4個籠子,里面是4名共產黨員的頭顱呀……”回憶當年國民黨的殘酷鎮壓,陸友禁不住握緊雙拳。鎮壓并沒有嚇倒陸友,反而激發他把對舊社會的一腔怒火轉化為前行的動力。1936年,在舒先生介紹下,陸友參加了救國會領導的“國難教育社”,多次為地下黨組織傳遞消息。


        打破舊世界、建立新中國,追尋光明的路上布滿荊棘,但革命的火炬已在陸友胸中點燃。


        “我不是為了吃喝,在延安,只喝稀飯我也愿意”


        1938年,距延安城東北5公里的橋兒溝,開辦不久的魯迅藝術學院就坐落在這里。江蘇、上海等地的大批青年學生和文藝工作者陸續來到延安,來到這里。


        “開飯嘍!”一批新來的學生一下子圍了上來,定睛一看,原來是一大盆小米稀飯。人群里,有人一看是稀飯,頓時泄了氣:“就吃這個啊……”


        陸友站了出來:“同志!這個不要錢,你不吃我們吃!”說完,陸友盛出一碗稀飯,大口喝了起來。在他的帶動下,大家陸續去盛稀飯吃,包括那名起初表示不滿的學生。


        這是陸友第一次喝到延安的小米稀飯。80多年后,回憶那段往事,陸友依然感慨不已:“我不是為了吃喝,在延安,只喝稀飯我也愿意?!?/span>


        時間回到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年僅19歲的陸友積極參加上海文化界號召成立的戰地服務團,與其他50多名上海愛國青年輾轉各個戰地,不辭辛苦地慰問演出、宣傳鼓動。然而,他們處處受到反動派的排擠。


        此時,紅色的旗幟在延安上空高高飄揚,如同燈塔召喚著一批又一批愛國人士和有志青年。陸友早就心向往之,但通往革命圣地的路卻是一波三折。


        1938年春,陸友離開戰地服務團,到達陜西西安后找到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因延安各校暫不招生,他被安排到距延安近300公里的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學習。讓陸友欣慰的是,安吳堡生活雖然艱苦,但大家各抒己見,互助互愛,課余時間經常組織文化活動。陸友很快成為教唱救亡歌曲的積極分子,在訓練班職工大會任干事。


        沒過多久,陸友接到去河南澠池一個重建的國民黨部隊駐地開展宣傳工作的任務?!霸谏虾>拖蛲影?,卻在國民黨戰地工作。到了西安離延安近了,卻來到安吳堡。后來又不能去延安,我怎么肯甘心?”盡管如此,陸友還是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帶領10多名青年訓練班學員奔赴澠池縣,開展抗日宣傳活動。


        結束任務后,關于下一步的去向,大家意見不一。爭論中,陸友斬釘截鐵地提出:“先回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聽候組織安排?!彼土呙净氐轿靼?,匯報了在澠池縣的工作,終于被安排去魯迅藝術學院學習。


        寶塔山下,延河之畔,延安這片紅色熱土孕育著中國的希望。到達延安后,一路的波折和艱難已經消融在陸友“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的堅定信念中——他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刻苦學習、順利畢業并留校任教,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帶隊在楊家嶺中央大禮堂表演話劇《李國瑞》,中央首長觀看后親切接見、勉勵;他和戰友們從魯迅藝術學院走出去,像種子一樣撒遍全國,成為新中國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


        “犧牲的戰友才是值得宣揚的人,我沒資格”


        1949年秋,陸友隨部隊向新疆進軍。10月1日,在河西走廊酒泉地區,他和戰友們聚精會神地聆聽開國大典的廣播。當廣播里傳來《義勇軍進行曲》時,陸友和戰友們像孩子一樣盡情地歡呼、雀躍……


        此后,每逢聽到奏國歌、看到升國旗,陸友都會想到那些犧牲的戰友。在病房里,面對筆者的采訪,陸友反復念叨:“你們來了,讓我想起過去,那時真不容易啊。犧牲的戰友才是值得宣揚的人,我沒資格,沒資格……”


        這位年逾百歲的老戰士,歷盡世間艱辛,但是回想起參加革命的啟蒙者舒先生,依舊悲痛不已。不斷涌出的淚水,讓采訪幾次中斷。


        舒先生是一名地下黨員,真名盧志英,當時任南京市地下黨黨委書記。1947年,盧志英遭叛徒出賣,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獄中受盡酷刑,1948年底被兇殘的敵人殺害在南京雨花臺。


        1955年,陸友參加革命后第一次回鄉,便前往雨花臺吊唁盧志英。在恩師墓前,陸友思緒萬千:“請安息吧,您一生所追求的偉大理想與事業,自有后繼者。我們一定會像您那樣,不惜一切地去拼搏奮斗?!?/span>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边@是陸友晚年所著回憶錄《難忘的一瞥》扉頁上的大字。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親眼見證一位位革命戰友以勇于犧牲、甘于奉獻、無怨無悔的品格,詮釋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八麄兯赖脗ゴ?,死得光榮,沒有他們就沒有我……”陸友喃喃地說。


        上世紀50年代末,陸友調任空政文工團政委。面對上級要求開展的整編工作,陸友拿出當年克服重重困難奔赴延安的勁頭,帶領文工團苦心孤詣、艱苦創作,推出《江姐》等文藝作品,在新中國文藝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心懷火炬,奔赴延安;歲月流金,信仰永恒。走出“小魯藝”,走向“大魯藝”,矢志前行的路上,延安如燈塔,永遠是陸友的精神家園。


        (作者:劉汝山、閆石、李馳旭,制圖:扈碩)


        責任編輯:白雪



        亚洲av影视,亚洲av永久无码福利片,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
      1. <output id="j4xi6"></output>
      2. <code id="j4xi6"><ol id="j4xi6"></ol></code>
        1. <samp id="j4xi6"><menu id="j4xi6"></menu></samp>